close

最近看了很多人的網誌,看了很多欠缺與不滿。

這是上大學以後該有的情緒嗎?

"一般人們會認為,朝著自己的目標,自己所設定的desired object前進,追尋到了以
後就會開心,就會滿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慾望的產生是因為有某種欠缺感。欠缺感驅使我們為自己設定
一個desired object,然後慾望就往desired object流動。當有一天,真的追求到了自
己原先設定的目標以後,卻會有一種很深很深的失望;內心的空洞似乎並沒有被填
滿,而是越來越大。就像有些人上了大學以後,反而有一種難以解釋和了解的失落
感。

其實desired object不是不重要,就是不存在。而慾望存在的目的,只是要流動罷了。
因此有時候當追求到了當初所訂下的目標以後,仍然感到不滿憤怒;人們要知道,
這不全都是desired object的錯,而是我們曲解了慾望。我們以為慾望和需要相同,
但其實它們並不一樣。

demand – need = desire.
要求(減去)需要(等於)慾望。

所以當我們不需要時,也會要求,因為人們有慾望。
越是欠缺,越是想要。
而終其一生,人們是不會滿足的。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填補欠缺感,
desired object也不行。"

這是文讀課上,老師的精神分析淺談。

我不敢說自己上了大學沒有失落感,也不敢說大學生活和自己想像的都一樣。如果
真的要譴責誰的話,那就是我自己。以前總覺得,考進自己的想要的系所,生活在
夢想的大學裡,再也不會不快樂。我把大學生活神聖化了,把夢想提升到了一個不
實際的高度。所以當自己真的進了大學,才赫然發現實際和想像的落差。

但是,在高三那段苦悶的日子裡,有這樣的一個fantasy可以依靠,有什麼不好?那提
供了一個休息的地方,很累很悶的時候,停泊在fantasy之中,是很幸福的啊!只不過,
既然知道是fantasy,就不能一直沉浸在裡面啊!否則不是很危險嗎?

我很慶幸自己選到了文讀老師的課,感激她提供"上大學後的失落感"的一種解釋。
所以我正視了自己的失落感,但是我盡量讓自己內心的空洞不要擴大。既然知道空
洞永遠都填不滿,就不要再鑽牛角尖了吧!這樣只會讓自己痛苦啊!

所以那些說自己無法融入大學生活,懷疑自己是否適合讀自己所選的系的人,要快
樂起來啊!

每次看到你們那麼痛苦或迷惘,我很想幫你們,可是好像又幫不上什麼忙。或許現
在你們會覺得目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這曾經是你們設定的目標啊。這曾
經是夢寐以求的desired object,不是嗎?當然我們已經追求到了,不可避免地,欠
缺感會再設定另一個desired object,讓慾望繼續流動;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又
完成了那個目標,欠缺感就會不見嗎?還是會更不快樂呢?

快樂是自找的。
就像樂觀態度是要有意識地追尋才會擁有啊!

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有自己的包袱,雖然很痛苦,但是所有人都很努
力地在過生活啊。不快樂要找出原因,想辦法解決,一直困在悲傷的陷阱裡,只會
讓本來就充滿無奈的人生更灰暗。

如果有下一個目標,可以去追求;但是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很有可能達到目標以後,
心裡的欠缺感仍然很巨大;但是也可以有所期待,或許下一個目標真的比現狀還好。

總之,在踏出下一步之前,有很多時間可以思考,可以評估;但是不要把時間花在
悲傷,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gjon 的頭像
    jongjon

    你以為七年級生是什麼?

    jongj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