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點爛的標題...其實只是想說明,三月了。

不過[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的原意不是在說三月都沒吃肉...

不小心晃到這兒的客倌可別誤會啦~

來個原句的補充說明吧!

-----------------------------------------------

論語 述而第七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韶---相傳為舜所製之樂曲名。)

意思:孔子在齊國時聽到韶樂,竟有三個月之久,連吃肉都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他說:「沒想到舜所作的樂曲竟美盛到這樣的境界啊!」
表示孔子醉心於~韶樂~
另也有比喻專心一意,全神貫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到這,最近在幫國中生上國文,

自己做題目做一做,越覺得文字的使用真妙,

就拿不[齒]和不[恥]來說好了,

什麼時候要用哪個呢??

先為這兩個字來個補充說明吧!

==============================================

**不恥-----不覺得可恥 // 不認為羞恥。

【不恥下問】------不以 [ 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 ]為羞恥。

【恬然不恥】-------有過錯卻不以為恥。亦作恬不知恥。

----------------------------------------------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為伍] = 瞧不起 / 輕視

1. 羞與為伍。如:他的作為,令人不齒。

2. 不錄用。

書經˙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齒。
孔安國˙傳:罪輕故退為眾人,三年之後乃齒錄,封為霍侯。
禮記˙王制: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鄭玄˙注:齒猶錄也。

3. 周代官分九等稱九命,三命官參加鄉飲因尊貴而可以不按年齡順序排列入座;
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稱為不齒。

周禮˙地官˙黨正:再命齒于父族,三命而不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文字是不是很奇妙呢?

在嘴中並列的牙齒,單就一字[齒]來說,就可以有並列的意思存在。

就像我們文字學學到六書看著古人從生活日月的象形字變相至今一樣,

其實包含了許多的學問呢!




後記::

其實,有固定頻率在接觸,才是真的學到東西,也才真的實用。

總是會有人誇自己過去國文多強,英文多強,(大部分的人都會不自覺想當年...)

然而非實際上還在接觸的,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把東西還給曾經的過去。

就像我們習慣了用思考的方式來寫問答題,

猛然一份試卷是考古題要用死背的,就突然腦子轉不過來。

當我又重新回到國文,才開始懷念國中那段不知為何而讀的歲月,

也才突然懂得過去的自己在為今天累積些什麼。

而你的過去又為現在的你累積了些什麼呢?

總是會有些東西被遺忘,總是會有些東西還需要再學習,對吧?

我正在找那種曾經的感覺,那些曾經阿...(遠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ngj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