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主要語句
a-1句型:複句
[遞進句型]
1.(產生改變)不僅(造成主要影響),也(造成次要影響)。
Ex.我們將電腦螢幕的零件奈米化,也就是…….,不僅節省了空間,也更方便攜帶。
[因果句型]
2.(什麼情況)由於(影響的原因),因而(產生什麼結果)。
Ex.由於玻璃的表面,變的光滑細密,連細小的灰塵都不容易………
a-2句類:陳述句
a-2-1內部結構:分某物給某人。
a-2-2外部功能:事實/意見
a-2-3句調、節奏:強調動詞,分、給
a-2句類:
[1]陳述句
a-2-1內部結構:陳述句是用來說明事實、直接敘述語意完整的句子。
末尾是句號的 「。」 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
a-2-2外部功能:
a-2-3句調、節奏:強調動詞,分、給
[2] 疑問句
a-2-1內部結構:疑問句一般是用來提出問題的。
末尾是問號 「?」 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
a-2-2外部功能:
a-2-3句調、節奏:
[3] 祈使句
a-2-1內部結構:祈使語氣是用在 命令、請求、勸告、禁止的情況下,因為多半在用的時候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對象,所以都會《省略主詞》!「祈使句」屬直述句句型,但省略了主詞。其句型為: 動詞原形+(受詞)+...... 語氣強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嘆號。
a-2-2外部功能:
a-2-3句調、節奏:
例如﹕
(14)你給我出去﹗
(15)停止射擊﹗
[4] 感嘆句
a-2-1內部結構:感嘆是以呼聲表露喜、怒、哀、樂情感的一種修辭方法,作者通常都利用嘆詞或助詞來構成感嘆句,以振起文章的精神 。
a-2-2外部功能:
a-2-3句調、節奏:
末尾是嘆號 「﹗」感嘆句是用來抒發某種強烈感情的。
複句的定義
複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義上有密切關係的單句(或造句單位)組合而成的。
這些意義上有密切關係的單句(或造句單位),有的只是以平等、並列的關係聯合連接起來,有的則具有主從的關係。
複句的特點
複句的成分稱為分句。
結構上,各分句彼此之間不互相擔任語法成分。
意義上,各分句所表達的意思不可分割。
語調和語音的停頓上,一個複句不論含有幾個分句,只有一個完整的語調,在最後一個分句末尾有較大的語音停頓,其餘的分句則有表示句子尚未結束的語調,只能有較小的停頓。
複句關係
複句通常由連詞或副詞表示分句間的關係,這些連詞或副詞稱關聯詞語或接連詞語;也有完全不用關聯詞語的。
複句可依其間的關係分為聯合複句和主從(偏正)複句兩大類。
聯合複句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句,以平等的關係聯合在一起,就稱聯合複句。
根據聯合複句各分句之間的相互關係,還可以再行區分,常見的聯合複句類型有:
順承關係、遞進關係、選擇關係、並列關係、補充關係、按斷關係、總分關係等複句
順承複句
以一個接一個的分句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事件的複句,稱為順承複句,又稱順接複句、承接複句或連貫複句。可依動作或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也可按事理的邏輯順序排列。
常出現在分句之間的關聯詞語是而、則、然後、於是等,或在第二分句使用副詞遂、乃、輒、便、就 、亦 、也,也可以不用關聯詞語。
遞進複句
分句之間在數量、範圍、程度等方面有層次的分別,或由淺入深、先輕後重,或以深證淺、依次遞減,表示層相遞進(減)的關係,稱為遞進複句,又稱層遞複句。
有的因為後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在層次上更進一層,所以一方面含有加合關係;
有的由於分句之間由淺入深或先輕後重,所以又具有襯托的作用;
有些則分句之間以深證淺,或後面分句又以反詰語氣,表示的意思比前一分句更進一層,則有逼進的關係。
選擇複句
列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敘述幾件事情,表示從中擇一或數者必居其一的關係,稱為選擇複句,又稱交替複句。
數項並舉,表示從中擇一、或此或彼的意思;
列舉彼此互不相容的幾項,表示在數者必居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
並列複句
將幾件事或幾種情況並列在一起,可以是平行等立的關係,也可以是正反對立的關係。
平行等立關係的並列複句,分句往往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所以又叫平行複句;
正反對立關係的並列複句,則是一正一反,所以又稱正反複句或對待複句。
並列複句通常少用關聯詞語。
補充複句
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範圍,用上下兩個意思互相補充的分句,或是一問一答的分句表達其完整意涵,稱為補充複句。
補充複句往往是針對特定範圍的事物分化為兩種意象,規律地呈現,而且具有互相補足的效果。
按斷複句
以前一分句敘述情況(按) ,後一分句對前面的敘述作出評斷(斷) ,稱為按斷複句。
總分複句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羅列同類事物,再用總起或總結的分句加以概括,稱為總分複句,又稱解說複句、分合複句。
可先總說後分述,也可先分敘後總結。
通常不用關聯詞語。
主從(偏正)複句
複句有兩個分句,以其中一個分句為主(正),另一個分句為從(偏),為從的分句對主句產生修正、限制的作用,就是主從(偏正)複句。
被修正、限制的分句是主句(正句),另一個則為從句(偏句)。
主從複句可依主句與從句之間的關係分為因果關係、轉折關係、條件關係、假設關係、擒縱關係、時間關係等複句。
因果複句
從句表示原因(或目的),主句表示結果(或事實)的複句稱因果複句。
可以前分句表示原因或目的,後分句表示結果;也可以前分句表示結果,後分句表示原因或目的。
轉折複句
以從句修正主句,表現其不協調的觀念或事實,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或者以從句否定前句,表現一種始料所未及甚至無可奈何的心情。具有這種關係的複句稱轉折複句。
通常出現在這種複句間的關聯詞語有:而、然、然而、但(是)、可是、不過、顧、反、顧反、卻、乃、竟然等,也偶有不用關聯詞語的。
條件複句
條件複句:從句先提出事情賴以發生的條件或前提,主句表示在此條件、前提之下產生的結果。
從句所提的條件,可以是積極限制的條件:只要……,就……;也可以是消極的排除例外:非……,(則)……,或除(了)……,都……,(又稱排除關係複句);
或是表示任何條件無一可免:無論(不管、不拘)……,都……)。
表示積極限制的條件從句一般少用關聯詞語,主句可用則、就、而等,也可不用關聯詞語。
表示消極排除例外的複句在從句常會出現除(了)……外、主句會出現都。
表示任何條件都無一可免的條件複句,關聯詞語無論、不管、不拘等主要出現在從句裡。
假設關係
先提出假設,再說明後果,從句通常用連詞苟或、使、令、倘(儻)、如果、倘若等表示,也可不用關聯詞語;主句則用則、將等表示,或以反詰強調其語意。
擒縱複句(讓步複句)
擒縱複句表示姑且承認從句所說的事實或假設,但主句所敘述的情況並不因從句的影響而不成立的複句關係。
如果從句所承認的是事實,那麼用雖、雖然作連詞(這種擒縱複句又稱容認複句或認容複句)。
如果從句承認的只是一種假設,那麼從句用縱、縱使作連詞(這種擒縱複句又稱縱予複句)。
時間複句
從句是一個附屬句,為主句作有關時間背景方面的說明,稱時間複句。
*表示並列關係的:
和、同、與、跟、而、及、以及、並且...
*表示承接關係︰
於是、然後、那麼、接著、跟著...
*表示轉折關係:
雖然、雖、雖說、盡管、固然、但、但是、可、可是、而、然而、否則只是、不過、卻、不然、反之...
*表示因果關係:
因為、因、由於、所以、因此、因而、惟其、以至、以致...
*表示條件關係:
只要、只有、除非、無論、不論、不管、任憑...
*表示目的關係:
為、為了、為著、以、免得、省得、以免、以便...
*表示假設關係:
如果、如、若、若是、假如、假使,要是、就是、就算、縱使、縱然、倘、倘若、哪怕、萬一、果然、果真、別說、而、即使、儘管...
*表示選擇關係:
或、或者、或是、還是、不是……就是……、是……還是……、要麼……要麼……、與其……寧可(不如)…….
一﹑句號(。)
句號表示陳述句末尾的停頓。
例如﹕
(1)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2)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3)亞洲地域廣闊﹐跨寒﹑溫﹑熱三帶﹐又因各地地形和距離海洋遠近不同﹐氣候複雜多樣。
陳述句是用來說明事實的。
祈使句是用來要求聽話人做某件事情的。語氣舒緩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號。
例如﹕
(4)請您稍等一下。
句號還有另一種形式﹐即一個小圓點(.)﹐一般在科技文獻中使用。
二﹑問號(?)
問號表示疑問句末尾的停頓。
例如﹕
(5)你見過金絲猴嗎﹖
(6)他叫什麼名字﹖
(7)去好呢﹐還是不去好﹖
疑問句一般是用來提出問題的。
反問句是一種特殊的疑問句﹐末尾一般也用問號。
例如﹕
(8)難道你還不瞭解我嗎﹖
(9)你怎麼能這麼說呢﹖
有的句子雖然有疑問詞“誰”“什麼”“怎麼”等﹐但全句並不是疑問句﹐末尾不用問號。
例如﹕
(10)我也不知道誰該去。
(11)請你問問他姓什麼。
三﹑嘆號(!)
嘆號表示感嘆句末尾的停頓。
例如﹕
(12)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奮鬥﹗
(13)我多麼想看看她老人家呀﹗
感嘆句是用來抒發某種強烈感情的。
語氣強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嘆號。
例如﹕
(14)你給我出去﹗
(15)停止射擊﹗
語氣強烈的反問句有時也用嘆號。
例如﹕
(16)我哪裡比得上他呀﹗
四﹑逗號(,)
逗號表示句子內部的一般性停頓。
例如﹕
(17)我們看得見的星星﹐絕大多數是恒星。
(18)應該看到﹐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
(19)對於這個城市﹐他並不陌生。
(20)據說蘇州園林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
表示句子內部停頓的符號還有頓號﹑分號和冒號﹐不過這三種符號都有專門的用途﹐只有逗號是一般性的﹐行文中用得最多。
例(17)–例(19)中的逗號表示單句裡邊的停頓﹐例(20)中的逗號表示複句裡邊分句之間的停頓。
五﹑頓號(、)
頓號表示句子內部並列詞語之間的停頓。
例如﹕
(21)亞馬孫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和長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22)正方形是四邊相等﹑四角均為直角的四邊形。
頓號表示的停頓比逗號小﹐用來隔開並列的詞或並列的短語(詞組)。
例(21)中的“亞馬孫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長江”是並列的詞﹐例(22)中的“四邊相等”“四角均為直角”是並列的短語(詞組)﹐它們內部的停頓都用頓號來表示。
並列詞語之間用了“和”“或”之類的連詞﹐就不再使用頓號﹐例如(21)中的“密西西比河”與“長江”之間。
六﹑分號(;)
分號表示複句內部並列分句之間的停頓。
例如﹕
(23)語言﹐人們用來抒情達意﹔文字﹐人們用來記言記事。
(24)在長江上游﹐瞿塘峽像一道閘門﹐峽口險阻﹔巫峽像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絕好的風景畫﹐神奇而秀美﹔西陵峽水勢險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
分號表示的停頓比逗號大﹐主要用來隔開並列的分句﹐如例(23)和例(24)。
有時﹐在非並列關係的多重複句內也用分號。
例如﹕
(25)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例(25)如果改用逗號便不易分辨前後兩層意思﹐如果改用句號又會把前後連貫的意思割斷﹐所以要用分號。
七﹑冒號(:)
冒號表示提示性話語之後的停頓﹐用來提起下文。
例如﹕
(26)同志們﹐朋友們﹕
現在開會了。……
(27)他十分驚訝地說﹕“啊﹐原來是你﹗”
(28)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29)外文圖書展銷會
日期﹕1989年10月20日–11月10日。
時間﹕上午8:30–下午4:30。
地點﹕北京朝內大街137號。
主辦單位﹕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
例(26)的“同志們﹐朋友們”是招呼所有到會的人﹐提示下面要講話了﹔例(27)指明下面是“他”所說的話﹔例(28)先總說有“四座城門”﹐下面具體說明是哪四座城門﹔例(29)先提出要說明的項目﹐下面說明有關的內容。
此外﹐在總括性話語之前也可以用冒號﹐以總結上文。
例如﹕
(30)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化學系學習﹔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讀機械製造專業﹔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feima/biaodian.htm
- Oct 07 Tue 2008 20:01
以防萬一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